Stevie's Little Wonder

Posted: 2005/09/15 by sun in
3


Monday, Sep. 12, 2005
Stevie's Little Wonder
Honey, he shrunk the iPod. How Jobs and his team of Apple innovators created this season's must-have gadget
By LEV GROSSMAN/SAN FRANCISCO

Kanye West is doing his level best to rock the house, but it's not an easy house to rock. He's onstage at the Moscone Convention Center in San Francisco, it's 11 in the morning, and his audience is largely white and overwhelmingly nerdy. West rips through All Falls Down and Gold Digger, but he barely gets a head bob out of those people. When he raps, "If you aint no punk, holla 'We want prenup!,'" not a single, solitary soul hollas back.

West is there to add some razzle to a press event held by Apple Computer. Minutes earlier, Apple CEO Steve Jobs unveiled the iPod Nano, the absurdly tiny, unbearably sexy successor to the iPod Mini. To be fair to West, it's a tough act to follow.

It's amazing that the Nano even made it to the stage. The story of the Nano started nine months ago, when Jobs and his team took a look at the iPod Mini and decided they could make it better. On the face of it, that wouldn't appear to be a fantastically smart decision. The iPod Mini was and still is the best-selling MP3 player in the world, and Apple had introduced it only 11 months earlier. Jobs was proposing to fix something that decidedly was not broken. "Not very many companies are bold enough to shoot their best-selling product at the peak of its popularity," Gartner analyst Van Baker says. "That's what Apple just did." And it did that while staring right down the barrels of the holiday retail season.

It was a gutsy play, and it came from the gut: unlike almost any other high-tech company, Apple refuses to run its decisions by focus groups. But Jobs is a hardened gambler, and he doesn't scare easily. This is the guy who coolly poured millions of his own dollars into an unknown and direly unprofitable company called Pixar before anybody had even made a full-length computer-animated movie. "The more we started to talk about what this could be," Jobs says, "it wasn't long before I said, 'You know, what if we just bet our future on this? Is that possible?' And everybody immediately looked pretty scared. Including me."

People expect consumer electronics to keep getting smaller, as though it were a natural process like grass growing, but it doesn't happen by itself. The Nano may seem superficially iPod-esque on the outside, but on the inside it has been completely, painstakingly, exhaustively re-engineered. Older iPods (except for the low-capacity iPod Shuffle) have miniature hard drives in them, but the Nano is built around a chunk of solid-state Flash memory. The screen is all new too. Because it's smaller, the Nano's screen has to be sharper to be readable. (It ended up being so sharp, it shows one line of text more than the Mini's screen does. In color too.)

And that's just the obvious stuff. The click wheel on the front had to be reinvented to fit the Nano's ridiculously slim 6.9-mm profile. Ditto the battery and chips. "We use every fraction of a millimeter of space to get things in there," says Apple senior vice president Phil Schiller. "It's like a puzzle to fit all that stuff together. It has the tightest tolerances of anything we've ever made in the history of this company."

Add to that the nightmare of manufacturing a delicate little Fabergé egg like the Nano in the quantities that rapacious appetites will demand this fall, and you get a sense of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t's been an enormous bet," says Jobs, never one to minimize the grandeur of his accomplishments. "This is probably one of the most aggressive volume ramps in the history of consumer electronics."

The result is something that looks less like a music player than like the remote control for a music player. The Nano is thinner than a pencil and lighter than two bucks in quarters. It's one-fifth the size of the original iPod that Apple introduced four years ago. It has 4 GB of memory, enough to hold 1,000 songs, and it displays album art and photographs. And as small as it is, the Nano's got some audio oomph: this mouse can roar.

For a device ostensibly created to be listened to, it is suspiciously good-looking. It's so teensy and glossy and perfect, you want to put it in your mouth like a hard candy. For that, blame Jonathan Ive, 38, the affable Brit who heads Apple's industrial-design department. Ive is about as obsessive-compulsive as you can be without being hospitalized, and his wild enthusiasm for detail is what gives iPods the aura of sleek, otherworldly perfection that has helped make them the quintessential 21st century accessory.

Ive fondles a tiny Nano affectionately, pointing out all the things that nobody will ever notice but that he sacrificed months of his life for--things like the laser etching of the logo on the back or the surface's being slightly rougher on the click wheel than on the rest of the front. "I know you're not going to consciously find these details particularly appealing," he concedes, "but I think it's the fact that we've worried about all of them that makes the product so precious." He begs me to admire the tightness of the reveals--that's industrial-design-speak for the gap where two parts meet--and the finish on the tiny aluminum bottom plate where you plug in the headphones. When I ask him what the finish is--hey, just being polite--he politely declines to tell me. If there's one thing Apple is even more obsessive about than design, it's trade secrets.

"There used to be a saying about Apple," Jobs says, relaxing after the show. "A ship that leaks from the top." That's no longer the case--only a small group at Apple even knew about the Nano before it launched--but if it were, Jobs would surely have some interesting trade secrets to be leaked. The iPod has returned Apple to a role it hasn't played in at least 20 years: the favorite. Only 4.5% of U.S. computer users work on PCs running Apple's operating system software, and the number is even lower worldwide, but Apple has a commanding 74% of the U.S. digital-music-player market--and that's a market likely to grow. A new survey of junior high,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rates the iPod No. 1 among back-to-school gadgets.

Apple's stock price has almost quintupled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revenues have doubled during that time, and Jobs is sitting on a war chest of $8 billion. He has a company with an almost freakishly diverse skill set--computer hardware, operating systems, applications, consumer electronics, Internet services. Will Jobs try to leverage Apple's dominance in the digital-music space to get its PC line back in the running? Or is the iPod the first in a full suite of Apple-flavored, network-enabled media appliances--TV, digital camera, camcorder, digital video recorder, video-game player?

After all, when Jobs unveiled the Nano in San Francisco, it shared the stage with the ROKR, a phone that runs Apple's iTunes software and can hold around 100 songs. "We're working on some stuff," Jobs says, with his best, most irritating Cheshire-cat smile. "We're working on some stuff. We'll see." He looks at his watch--his lunch date, cello virtuoso Yo-Yo Ma, is waiting outside.

For the moment, it's clear Jobs is just happy to be here. To paraphrase Lou Reed, his company was saved by rock 'n' roll. "What's really been great for us is the iPod has been a chance to apply Apple's incredibly innovative engineering in an area where we don't have a 5%-operating-system-market-share glass ceiling," Jobs says. "And look at what's happened. That same innovation, that same engineering, that same talent applied where we don't run up against the fact that Microsoft got this monopoly, and boom! We have 75% market share." That music you hear? Redemption song. --With reporting by Sora Song

張淑英:柏林、紐約、倫敦、馬德里

Posted: by sun in
0

【2005-08-22/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時空交錯的驟變,昨日的高牆
現實變成今日的魔幻瓦礫……

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一群留歐的台灣學生齊聚「西柏林」,在彩繪塗鴉的柏林圍牆前拍照,聽人訴說多少東德人為了某種原因,在牆內孤冷荒野上/下狂奔/鑽, 卻無法攀牆越過,成為層層機關和槍彈掃射下的亡魂。我們見證這片牆的存在猶如自己的腳步踩踏在戰爭的歷史和戰後現實。翌日,我和朋友回到馬德里,一個多月 後(十一月九日),傳來柏林圍牆倒下的消息!時空交錯的驟變,昨日的高牆現實變成今日的魔幻瓦礫。

二○○一年七月二十四日,我從波士頓到紐約,前往世貿大樓的美國航空公司取票,將應邀飛往邁阿密、巴拿馬。臨去前坐在石凳上,仰望那世貿雙子星,它沒有一 ○一大樓高,但是它那八面矗立的牆垣,像風水所說的「壁刀」鋒稜犀利,驚聳參天的視覺印象更令人顫慄。一個多月後,九一一恐怖攻擊依循同樣的機場路線和航 空公司撞毀了世貿雙星大樓等處,昨日「仰之彌高」的現實讓視覺記憶變成當下的魔幻廢墟。

二○○五年七月七日倫敦地鐵爆炸案後一週,我抵達倫敦,下榻在四個爆炸地點其中一處(Edgware Road)。之前國內各方評論對英國媒體和人民「冷靜沉著」的表現甚為稱許。英國若干媒體評論:「這回邱吉爾會怎麼說?」我將與會的大會主席則來函:「我 們英國人是斯多葛主義,一切如常。」我用六英鎊的優惠價,要在一天的空檔用地鐵認識倫敦。我想:「倫敦市民依樣搭地鐵,我沒有理由害怕!」孰料!七月二十 一日倫敦再炸,而我已經到了劍橋,見識徐志摩和陳之藩筆下的劍橋,幽靜雅致中帶點神祕高貴,不可褻玩的距離感。劍橋大學讓人想像置身中世紀士林哲學的氛 圍。倫敦二次驚爆時他們說:「聽說倫敦那邊又炸了。」宛若中世紀的人們「回到未來」臆測遙遠不可知的暴力幻象。二次爆炸英國警力以八顆子彈擊中(集中)頭 部,誤殺一個巴西人。隔日,我從氣溫二十度的倫敦飛到四十度的馬德里,住在留學時期居住的學生宿舍「巴西學苑」,聽著巴西友人抒發無奈與怨懟:「斯多葛主 義的英國人也慌了、怕了?背背包的旅人,小心!你將是可疑的恐怖分子。外地人最好綁頭巾,寫著『我是觀光客(turist),不是炸彈駭客 (terrorist)』!」

來到西班牙,見到記憶中「最醜」的馬德里。國民生產力全球排名第八的西班牙還需接受歐盟資金挹注,大興土木,舊有的建築地上的地下的「全倒了」,為的是工 程進度告示版上寫的「一個更美好的明天」!馬德里和倫敦、巴黎競逐二○一二年奧運城市,馬德里落馬無人意外,絕大部分的西班牙人則是雀躍,他們經歷去年三 一一地鐵爆炸案的恐怖攻擊,渴望一個安定平穩的城市勝過一個在國際舞台花枝招展的競技場。

世界的大都會因著不同的理由樓起樓塌。當全球將焦點放在拿破崙口中「沉睡的猛獅」已醒的中國時,歐洲的書市也同時架起「為何歐洲將主宰二十一世紀」的各類 專書,東西方競逐儼然企圖未來老大的寶座。經歷八百年摩爾人統治的西班牙人,外在的陽光開朗性情,血液裡多了一點歐盟人沒有的憂鬱因子,他們可能更懂得回 教徒的耐力與熱度,他們擔憂歐洲行將沒落(恐比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更紛擾混亂)。《紐約時報》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專欄那篇〈從開封到紐約酖酖輝煌如過往雲煙〉能給這些大都會多少啟示?

李幸育的淚…誰說年輕人不想生?

Posted: by sun in
0

【2005-09-14/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世界最高工時、全球最低生育率、起薪不到兩萬四… 政府棄守與企業剝削,剝奪了年輕人成家生子的渴望…

簡錫堦/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

「取 精生子」新聞引起了各種面向的討論,在李幸育的淚眼告白中,我們看見了青年對於戀愛成家、孕育情感結晶的渴望。這種渴望原為古今中外皆然之常情,但在 愈趨惡化的經濟壓力和殘破的社會安全政策下,晚婚、不婚、不育已成這代台灣青年的常態。據統計,台灣青年的初婚年齡已比十年前推遲了三歲以上,而每對夫妻 平均只生出一點一八個小孩,生育率竟是全球最低。

李幸育的吶喊呈現了成家生子依舊是許多人生命中的重要期待,只是在低薪水、長工時的勞動型態和殘缺的社會托育政策限制下,結婚生子終成不可承受的夢想。

當台灣的社會經濟結構轉變迫使愈來愈多年輕人放棄或遲延生兒育女的人生規畫,當社會在年輕人的放棄生育中急速老邁,我們該如何嚴肅看待結婚生育的政治經濟學,提供青年更多保障呢?
內政部研擬「第三胎生育獎勵」,希望能增加年輕夫婦生育的誘因。然而每月三千元的津貼根本不足以緩和生兒育女的經濟壓力,必須要提出更完善的家庭政策,使母親的經濟權及孩子的托育都能無後顧之憂。

歐 洲國家的經驗值得參考:法國在一九七零年代便已感受到人口失衡的危機,精算了婦女從懷孕五個月起到小孩滿三歲止的所有花費由國家補助,大部分家庭小孩的 奶粉尿片錢幾乎由政府包辦;此外每生一個小孩就可領取定額補助金,法國民間因此流傳只要生下第三個小孩,家長就可高枕無憂到連退休金都有了;六歲以下小孩 的保母費用、六歲至十八歲的教育經費,政府亦慷慨地補助;如果家長為了照顧小孩暫時無法工作,政府會在失業救濟金之外另給付與原來薪資一樣的補助金額;若 為方便照顧小孩選擇半職,則有另外一套計算基準來補足其所需津貼。加上集體性的需要如增建幼稚園、孩童休閒活動等等補助,政府為提高出生率所做的完整規 畫,每年要耗去五百億美元。

社會福利制度令人稱羨的瑞典,女性的高勞動參與率以及高生育率兩項成就更非偶然。瑞典在六年代末期便開始採 取對於女性友善的法案,最重要的是托育機構的 國家化,大量設置優質而平價的日間托育中心,並引入育嬰保險,補貼支付因育嬰假而離開職場的父母親,乃至要求父親分擔更多的家庭與育兒工作等。正是因為這 些公共投入,才讓瑞典在一群人口低成長的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國家中,調適得比美、日、德等更好,而法國的總生育率也由七○年代初的千分之一點五躍升至一點 九。

歐洲能,台灣能不能?恐怕讓人樂觀不起來。我們的公共投資遠遠落後歐洲國家太多,令人憂心的是六、七年級的台灣青年還沒享受到已開發社會的正面效益,如完整的勞動三權保障、符合人道的假期、完善的生育津貼,卻已嚐到後工業化社會的惡果。

低落的勞動保障加上政府對於這些現象的缺乏警覺,讓青年上班族陷入了水深火熱、進退不得的生存危機中。台灣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新鮮人起薪不到兩萬四千元;而下班責任制的氾濫和正常休假的不易,使我們的年平均工時竟達二三一七小時,高居世界第一。

由於就業環境不穩定以及勞動保障的匱乏,青年多半得把工作以外的健康、休閒乃至個人情感需求壓縮至最低,才出現了與「世界最高工時」相互輝映的「全球最低生育率」。

當懷孕生產隱含失去工作的危險、當教育與物價水平超出青年薪資的負荷,年輕人如何期待愛戀開花結果為幸福健康的家庭?當龐大的工作壓力把年輕父母從孩子身邊奪走,又如何期待安親班及電腦遊戲能提供下一代兒童健全的心智成長需求?

因 此,別再用「自由灑脫」來美化年輕人無法生育的夢魘了!短視政府對於勞動保護的棄守與企業剝削的放任,正是剝奪年輕人成家夢想的罪魁禍首。治本之道,惟 有大刀闊斧改革租稅、勸導企業負擔社會責任,用更充分的公共投資和完善的家庭托育政策緩解青年的壓迫感,以集體力量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遠景。否則,任憑弱 肉強食的個人競爭觀念繼續侵蝕社會信任,坐視金權主義戕害民主社會的基礎,健康的社會與幸福家庭都將成為虛幻的願景。

東京觀察:先進日本 選舉很不先進

Posted: 2005/09/14 by sun in
1

【2005-09-12/聯合報/A14版/國際】

東京觀察
先進日本 選舉很不先進
規定要「寫」候選人名字、支持政黨名 有人漏寫字 有人寫暱稱 認定標準不一

東京特派員陳世昌

身為外國媒體人,旁觀先進國家日本的大選,卻輕易發現,所謂先進國家,還有許多不先進的地方。

「我是土井多賀子,但我的名字是社民黨」。社民黨前女黨魁土井多賀子,在街頭發表競選演說,就以這樣的台詞為開場白。

土井身為日本社民黨大老、曾帶領社會黨(社民黨前身)打贏參院選舉,促成一九九三年執政卅八年的自民黨下台,她的名字在日本相當響亮,幾乎所有日本人都認識她,但在選舉時她卻不願大家叫她本名,寧願大家記得她是「社民黨」。

日本的選舉辦法,是小選舉區和比例代表並行制,選民投票時,必須投兩張票,一張寫選舉區候選人名字,一張寫政黨名字,而不是個人。土井多賀子這次出馬參選的是比例代表區,而非小選區,因而她拚命為選民洗腦,免得選票無效。

因為寫「土井多賀子」註定要成廢票,寫「社民黨」才能成為土井的票源,而且還要得票多才輪得到排名在比例區掛車尾的土井登場,所以媒體都稱:土井多賀子的政治前途面臨嚴峻挑戰!
另外,日本選舉投票,至今還規定要手寫候選人名字(選舉區)、支持政黨名(比例),對號稱情報科技大國的日本實在是一大諷刺。

選委會說,比例代表的投票,把自民黨寫成「自」、民主黨寫成「民」都是有效票。但最近才成立的「國民新黨(黨魁綿貫民輔)」、「新黨日本(黨魁田中康 夫)」、「新黨大地」(黨魁鈴木宗男)等,如果只是寫「新黨」就是廢票。但如果寫新黨綿貫、田中新黨,或鈴木大地又是有效票。

小選舉區候選人的名字變化更大。有些人有綽號或暱稱,光寫暱稱,「如果是大家都認識的暱稱,也會被承認是有效票」,例如,這次競爭激烈的廣島六區,就有活 力門(Livedoor)網路新貴堀江貴門,媒體都稱他是「火里A夢」,取漫畫「哆啦A夢(小叮噹)」的諧音,所以只要寫「火里A夢」都算有效票。

相對的,他的對手龜井靜香,因為筆畫較多,只要寫個「龜」字,或「靜香」,也都算有效票。但如果因為「龜」太複雜,寫字時筆畫錯誤,是否就成為廢票,可能就成爭議重點。
唯其如此,日本許多候選人都很怕選民寫錯自己的名字,乾脆不用漢字,而以日本小學生剛上學時最早學的平假名或片假名登記,這樣即使是老人家,或天天上網不常寫字的年輕電腦族,都能簡單寫出候選人名字。

台灣選舉採用圈選方式,常引起紛爭,日本以「寫」名字的方式投票行之有年,卻不願改進。究其原因,據說是日本保守的選民因為教育程度高,幾乎沒有文盲,所以不願改變傳統文化,改用其他圈選或電子投票的辦法。

有人說,日本至今還禁止用電腦網路當競選文宣的工具,就可以知道日本選舉文化有多保守。所以,如果讓日本首相小泉和南韓總統盧武鉉同台競選,小泉鐵定會被打敗,因為盧武鉉可以用電腦文宣,而先進國家的小泉至今還是電腦白痴!

0

紐奧良格殺令
美人應問 災民為什麼變暴民?

大災難照片,好熟悉…多是黑人、無奈絕望的表情,過去只出現在非洲難民臉上…原來,在美國,國中有國…

李家同/暨南大學教授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那一天,暨南大學的學生們無法離開校園,當時我是校長,我規定每一個系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聚集場所。當時的經濟系系主任和他的同學們聊天,他告訴大家:「如果這發生在美國,埔里早就有大規模的搶劫了。」當天,埔里城裡幾乎看不到什麼警察,警察局垮掉了,值班的警察去世了,但是所有的大賣場和商店,都沒有一家被搶。

在美國,每逢大災難,災民就變成了趁火打劫的暴民。近日遭到颶風重創的紐奧良市,其所在的路易斯安納州州長布蘭科女士甚至已經下令國民兵對搶匪格殺勿論。第一次舊金山大地震發生以後,州長也曾發出對暴民格殺勿論的命令。一九六八年左右,美國各地爆發種族暴動,每次暴動,都有大規模的搶劫超商和一般商店的事情。

為什麼災民變成了暴民?以這一次紐奧良市而言,颶風來臨以前,就已經有大批人早就撤離了,即使那些豪華的大飯店,也是人去樓空。為什麼還有人留在紐奧良市內呢?理由很簡單,他們是窮人,平時最多只能溫飽,很多人恐怕根本沒有汽車,當時也一定找不到公車,如何撤離?有些人雖然有車,但又身無分文,撤離以後,住到那裡去呢?更有些窮人根本就是不聽廣播、又不看電視的人,就是這些人會留了下來。

紐奧良市不是一個黑人城市,可是大災難後,電視上看到的幾乎全是黑人,偶有白人臉孔,多半是窮苦老人。有辦法的白人,雖然也已無家可歸,也無工作可做,但都已保住了性命。

災民搶劫,有時也出於需要,紐奧良市長下令撤離的時候,大概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的人滯留在市區之內,一夜之間,他們變成了飢民;即使有錢,也無法買到食物,因為店家早就沒人看管了。窮苦的黑人本來就沒有什麼自尊心,碰到這種沒有食物可吃的情況,搶上超商,就變成理直氣壯之事。

這次大災難,的確使當地政府慌做一團,有位西班牙國會議員被困在紐奧良,他們全家人在一個會議中心避難,他用電話告訴別人,從未有人來照顧他們,沒食物,沒水,已經有人死在會議中心,什麼時候會有救援的巴士來,他們一概不知。

美國政府派遣了大批軍隊去維持治安,有一批國民兵守住了一座購物中心,購物中心外面聚集了幾千名飢餓的災民,他們紛紛來打聽何時會有救援巴士來,士兵們當然不知道。這些荷槍實彈的軍人,開放購物中心,但是要求災民排隊進去,可以想見的是至少這些災民總算吃到食物了。

最荒唐的是,有人居然對撤離病患的直升機開槍,為什麼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誰也無從回答。我們只有說,美國人不肯禁槍,現在自食其果矣。

美國的統計局日前才公布了美國財富分配的資料,美國仍然是一個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國家,如果沒有大災難發生,大家對此也許不會有什麼感覺;大災難發生以後,有良知的美國人一定會問,為什麼災民幾乎全是黑人?難道我們要將黑人和窮人畫上等號嗎?

任何一個國家,不能有嚴重的貧富不均的現象,美國一直在全世界推銷美國,聲稱美國是一個人類的希望,看了這場大災難的照片,我們會忽然感到面善,因為照片中大多數是黑人,而且大多數人露出無奈和絕望的表情,這種表情,過去只出現在非洲的難民臉上。如果有人說,在美國,國中有國,的確是對的。

這次美國的大災難,應該使國人感到驕傲。九二一以後,災區出現了阿兵哥,他們是來參加重建工作的,而不是來維持治安。據報導,維持治安的美國軍隊,可能增加到四萬人,如果這四萬人投身於救援工作,難民可能已經離開了。

九二一的第二天,我們在埔里攔下了三輛軍車,他們開進了暨大,將全部無家可歸的僑生,安全地載離了災區,這才是軍隊該做的事,我們都對那位指揮官心存感激。美國軍人,何其不幸,無法扮演這種角色?

【2005-09-03/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音樂下載網站 Kuro被判刑【2005-09-10/聯合報/A1版/要聞】

Posted: by sun in
0

音樂下載網站 Kuro被判刑
全球首例 與六月ezPeer無罪判決大相逕庭 付費會員下載MP3 一樣有罪

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

網路下載音樂平台飛行網Kuro網站違反著作權法案,台北地方法院昨天宣判認定構成非法重製罪的常業犯;這是全球第一件認定P2P網路平台侵害著作權有罪的刑事判決,法院也認定付費會員下載MP3構成犯罪。

被判有罪的被告,飛行網董事長陳壽騰徒刑二年、執行長陳國華及總經理陳國雄徒刑各三年,三人及公司均各併科及科罰金三百萬元;使用者Kuro會員陳佳惠被判刑四月,得易科罰金,緩刑三年。

法官指出,任何人不得未經允許而重製他人有著作權的著作,這是社會大眾應該有的認知;而陳佳惠下載的歌曲高達九百七十首,已逾越合理使用範圍。

台北地方法院昨天作出的判決,與今年六月士林地方法院判決全球數碼(ezPeer網站)負責人無罪,結果完全不同。Kuro不服判決,表示將上訴,檢方認為罰金及刑度太低,也將上訴。本案告訴人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IFPI)已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Kuro賠償四億多元,合議庭已移由民庭審理。

號稱擁有五十萬會員的飛行網公司,八十九年七月開始,以「點對點」(Peer to Peer,簡稱P2P)檔案分享軟體及網站主機,提供會員傳輸及下載MP3影音檔案;會員月繳九十九元或半年五百元,就可使用下載。

判決指出,陳壽騰等人未經滾石等十餘家唱片公司同意,將這些公司擁有版權的歌曲違法重製成MP3,在網站上供會員下載,又在雅虎等網站刊登「五十萬首最新MP3,無限下載」等廣告,吸引網友加入會員。

判決說,飛行網提供的軟體雖為一中性的科技,陳壽騰等人明知該軟體可成犯罪工具,仍大力促銷,而技術上有能力過濾其檔案名稱及內容,減少侵害他人著作權,竟放任會員無限下載,顯然有不確定的犯罪故意,與會員均為共同正犯。


【2005-09-10/聯合報/A1版/要聞】

李安斷背山勇奪金獅獎【2005-09-11/聯合報/A1版/要聞】

Posted: by sun in
0

李安斷背山勇奪金獅獎
台灣之光 12年來抱熊擒獅 李安登上另一個創作高峰 中文致詞:謝謝大家支持
特派記者項貽斐/麗都島十日電
李安抱熊擒獅,繼華語片「囍宴」得到柏林金熊獎後,再以同性情誼的美國片「斷背山」在第六十二屆威尼斯影展中大放異彩,一舉拿下首獎金獅獎(最佳影片獎)。十二年來他在四大國際影展中,再度獲得首獎,真不愧是台灣之光。

李安由日本名導宮崎駿手中拿到獎座,並以中文致詞「謝謝大家支持。」

接連拍攝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臥虎藏龍」與「綠巨人浩克」兩部電影,曾讓李安一度身心俱疲,想退出電影圈。他在接拍了屬於獨立製片的「斷背山」,擺脫與大型片廠合作的層層商業壓力,從中找到獨立創作的樂趣。

去年因為父親過世前一句「戴著鋼盔往前衝」,讓一度想放棄拍片的李安決定繼續拍片,現在他以「斷背山」在威尼斯影展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以慰父親在天之靈。

以橫跨二十年同志戀情為題材的「斷背山」,背景設定在一九六○年代至一九八○年代的美國西部,描述年少時的希斯萊傑與傑克葛倫霍因為一同在深山內當牧羊工人,觸發一段強烈卻壓抑的禁忌之戀。二十年間,他們分分合合,在保守的美國西部社會,經歷愛與恨、妥協與抗拒,深刻感人。片中李安大膽刻劃同性間的性與愛,並用充滿詩意的鏡頭,細膩地呈現角色的感情起落。

李安的「斷背山」在威尼斯影展放映之後,好評不斷,知名電影網站imdb更給了八點五分(滿分十分)的評價。還有人稱讚李安雖非美國西部的人,但對當地人的性格與生活細節的刻劃非常精準。

雖然該片的聲勢不如喬治柯隆尼自編自導自演的「晚安,祝好運」,不過始終有許多死忠支持者,並在最後脫穎而出,獲得金獅獎。

多倫多昨天下午一點多,李安剛飛抵加拿大多倫多準備參加多倫多影展,不過才要進飯店,就收到威尼斯影展大會通知,請他回威尼斯領獎,大約下午五點多,李安又搭機飛回威尼斯。

李安曾說,每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只是你可能沒上去過。此次得獎,李安也跨越過心中的斷背山,登上另一個創作高峰。


【2005-09-11/聯合報/A1版/要聞】

劉靜怡:書寫創作新世代:寫作、分享和行銷的新局

Posted: by sun in
0

【原文發表於2005-9-13 iThome Online
劉靜怡
臺灣大學國發所法律組專任副教授、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

部落格(Blog)的普及化,讓網路時代裡人人都可輕易上網書寫和發聲的理想,似乎又往前邁進了一步:短短幾年之間,全球已經有三千多萬個部落格分秒爭鳴,而且當然還在不斷地增加當中,甚至,像南韓OhmyNews這種打出「每個公民皆可為記者」的旗號,以吸引網路同好共同打造二十一世紀網路時代公民媒體的倡議者,可能更別具吸引力。部落格不但人人可寫、可看、也是人人可互相交換內容,越來越多人認為這樣的風潮,或許是網路經濟的另一股重要推動力。如果說部落格時代開啟的是一個書寫的新時代,這個書寫創作新時代的開啟,可能為我們造就出一批書寫創作的新世代,那麼,這會不會更是個以前所未有之姿,將原本相當個性化的知識累積活動,巧妙揉合寫作、分享和行銷數者的新局呢?看看出版界最近幾本備受矚目的新書或者正在改寫中的再版書,或許能幫我們帶來些許靈感的線索和思考的起點。

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Lawrence Lessig在六年前出版了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中譯本名為「網路自由與法律」,商周出版)這本書,甫出版即被視為網路法律領域的先鋒之作,五六年來,這本書所提出的看法,也成為網路規範相關領域熱烈討論和衍申的議題。雖然Lessig在這六年中又另行出版了兩本核心理念相仿但具有進一步延續性的著作,而且同樣深獲好評,但是Lessig還是決定以Code 2.0為計畫名稱,改寫這本書,並且利用wiki技術將這個改寫計畫向所有網友開放,讓網路社群潛力無窮的創造力和知識,能為這本書的改寫計畫注入更多思考和論辯的刺激。在這裡,我們嗅到了對Lessig這本書的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分彼此、集思廣益的味道,也聽到了願意貢獻個性化知識的網友們,針對著作權高度商業化的趨勢,以具體行動所發出的集體制衡聲音。

無獨有偶地,曾經創立Industry Standards這本在美國網路界名噪一時的雜誌的John Battelle,在其個人部落格battellemedia.com上花了三四年的時間,所寫作的一本關於Google及其所掀起的網路經濟市場競爭遊戲,如何改寫商業法則和我們的文化內涵的書,並且,最近也要出版了。值得注意的是,和Lessig 的作法不大一樣的是,Battelle賦予他的searchblog雙重作用。一是透過這個寫作部落格和網友(也就是讀者)互動討論,來驗證自己在這本書裡所鋪陳的理論,另一則是將這種寫作過程當做一種行銷工具:行銷的起跑時間點,則是提早到了這本書的每一個寫作過程。

這樣的創作書寫方式,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從理論上來說,每個會上網的人都可以架設自己的部落格,那麼部落格的數目至少應該會和上網的人數一樣多才是。但是,顯然現狀並不是如此,箇中理由不難理解:並不是所有會上網會寫字的人都能寫出像樣的文章,而有這點自知之明的人顯然目前還不在少數。然而,即使如此,願意上網逛進別人的部落格去認真評論他人的書寫成品(或者半成品),甚或誠心分享自己的意見和知識的人,卻不在少數,因此,部落格寫作現象的確證實了一件事:網路的盛行,代表的是權力的逐漸遞移,傳統媒體所代表的舊秩序,必須向以搜尋和分享為主軸的網路媒體新秩序讓步;Battelle用這個現象,來說明他這本書中的核心理念之一:「搜尋」是我們在網路時代取得各種資訊、服務和知識等等的主要方式,「搜尋」就等於我們翻攪人類知識和創意的鍬鏟,任何「搜尋」工具都不是OS,但卻是所有上網的人幾乎都無法迴避的主流瀏覽介面,這就是Battelle筆下所謂的「搜尋經濟」動力所在。而部落格寫作模式,或許正和「搜尋經濟」相輔相成。

部落格固然比較不像BBS一樣容易導致亂吵一通的結果,所以比較不容易受制於發展臨界點;部落格主人和過客如果能提供個性化的知識、見解和智慧,應該能夠產生良性的反饋循環,生生不息;當然,部落格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具有真實不作假特性的場域。然而,像Battelle這樣除了視之為寫作和分享工具,也將部落格當做行銷工具的作者,如何看透部落格的重重優勢背後的陰暗,衡量其可能帶來的劣勢,並且真正善用部落格所帶來的書寫過程,有效澄清界定其所要表達的理念和主張,透過網上意見交流的過程,確定自己的理念和主張是經得起考驗的呢?在達到行銷效果之餘,即使著作正式出版之後,書中理念和主張如何依然不會讓讀者覺得稍帶陳腐無趣的氣息呢?這些恐怕都是勇於嘗試嶄新書寫創作模式者,無從迴避的挑戰。

0

錄影機、 P2P科技有罪的荒謬
蔡志恆、藤井樹、九把刀 不都靠著在網路自由流傳 進而在平面出版稱霸?新世代創作者 究竟要藉著法律打壓新科技 還是擁抱新科技?

朱學恒/電腦雜誌專欄作家

盜版、侵犯別人的權益是有錯的,只是,面對新科技的發展,到底要適應新科技,還是先用法律來壓制新科技?不同世代的內容創造者,所做的反應似乎都有相似之處。

支持知識自由分享的先鋒勞倫斯萊錫格的作品「自由文化」中描述了錄影機誕生時所受到的打擊,似乎跟P2P現在的處境非常雷同。「…美國兩家大電影製片商和發行商對另一項技術,即新力索尼生產的錄影機提起了法律訴訟。迪士尼和環球針對新力索尼的訴訟要求相對而言很簡單:他們聲稱,新力索尼生產的這種設備能夠讓消費者做出侵犯著作權的事情。因為,新力索尼生產的設備上有個珘錄製珨按鈕,該設備能夠用來錄製受著作權保護的電影和電視節目。新力索尼因此從它的消費者對著作權的侵害中獲益。因此,迪士尼和環球公司聲稱,新力索尼應當對這種侵害承擔部分責任。」

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傑克瓦倫提大聲疾呼這樣的機器將會讓市場徹底瓦解:「…(諸位)也能明白這成百上千萬的磁帶導致的後劇院市場的蕭條,將會對我國富有創造性的社群的未來產生不利的衝擊。這是常識和基本的經濟學問題。」

當然,這樣的法律訴訟案件現在看來非常荒謬可笑,我們可能不能想像沒有辦法燒錄光碟的光碟機、沒辦法錄影的錄影機、沒辦法擷取訊號的電視卡;但是,當年在美國的這場訴訟,其實就是因為那個按鈕讓消費者有辦法「侵犯」著作權,因此各大廠商如同面臨末日一般要求法院作出有利於他們的判決。幸好,美國最高法院最後的決定並沒有要求新力索尼為此付出代價,或者是拔除那個按鈕。

同樣的,你也會看到這些版權戰將們不斷的表示因為他們在國際間進行大量訴訟,蘋果的iTune也才會在今年上半年成長到下載一點八億首歌曲的驚人數字。但事實上,蘋果的iTune營運成功是結合了iPod的行銷和簡單方便的授權模式的結果;早在美國的RIAA開始四散律師函之前,蘋果擁抱新科技就讓它奠定了勝機。

同樣的,如果像是版權戰士們所講的一樣,作品遭到下載是戕害音樂產業的最大敵人,那麼在出版界大放異彩的蔡志恆、藤井樹、九把刀,暢銷書「羊肉爐之不是故意的」似乎都違背了這個看法。這些作者和他們的作品都是靠著在網路上的自由流傳才進而在平面出版市場上成為一方的霸主。他們和音樂產業的不同是,他們試著擁抱新科技的發展和新文化,並且進化出了新的生存方式。

同樣的,當筆者想要付費下載老歌、民歌、絕版歌曲的時候,台灣究竟是否有合法付費的服務?還是即使有意願付費,也沒有相對應的服務?

新世代的創作者究竟要藉著法律打壓新的科技,還是擁抱新的科技,創造出新的未來?這個答案最後將決定人類文明和科技的發展是逐漸萎縮,還是又產生出新的可能來。

【2005-09-10/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