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育的淚…誰說年輕人不想生?
Posted: 2005/09/15 by sun in【2005-09-14/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世界最高工時、全球最低生育率、起薪不到兩萬四… 政府棄守與企業剝削,剝奪了年輕人成家生子的渴望…
簡錫堦/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
「取 精生子」新聞引起了各種面向的討論,在李幸育的淚眼告白中,我們看見了青年對於戀愛成家、孕育情感結晶的渴望。這種渴望原為古今中外皆然之常情,但在 愈趨惡化的經濟壓力和殘破的社會安全政策下,晚婚、不婚、不育已成這代台灣青年的常態。據統計,台灣青年的初婚年齡已比十年前推遲了三歲以上,而每對夫妻 平均只生出一點一八個小孩,生育率竟是全球最低。
李幸育的吶喊呈現了成家生子依舊是許多人生命中的重要期待,只是在低薪水、長工時的勞動型態和殘缺的社會托育政策限制下,結婚生子終成不可承受的夢想。
當台灣的社會經濟結構轉變迫使愈來愈多年輕人放棄或遲延生兒育女的人生規畫,當社會在年輕人的放棄生育中急速老邁,我們該如何嚴肅看待結婚生育的政治經濟學,提供青年更多保障呢?
內政部研擬「第三胎生育獎勵」,希望能增加年輕夫婦生育的誘因。然而每月三千元的津貼根本不足以緩和生兒育女的經濟壓力,必須要提出更完善的家庭政策,使母親的經濟權及孩子的托育都能無後顧之憂。
歐 洲國家的經驗值得參考:法國在一九七零年代便已感受到人口失衡的危機,精算了婦女從懷孕五個月起到小孩滿三歲止的所有花費由國家補助,大部分家庭小孩的 奶粉尿片錢幾乎由政府包辦;此外每生一個小孩就可領取定額補助金,法國民間因此流傳只要生下第三個小孩,家長就可高枕無憂到連退休金都有了;六歲以下小孩 的保母費用、六歲至十八歲的教育經費,政府亦慷慨地補助;如果家長為了照顧小孩暫時無法工作,政府會在失業救濟金之外另給付與原來薪資一樣的補助金額;若 為方便照顧小孩選擇半職,則有另外一套計算基準來補足其所需津貼。加上集體性的需要如增建幼稚園、孩童休閒活動等等補助,政府為提高出生率所做的完整規 畫,每年要耗去五百億美元。
社會福利制度令人稱羨的瑞典,女性的高勞動參與率以及高生育率兩項成就更非偶然。瑞典在六年代末期便開始採 取對於女性友善的法案,最重要的是托育機構的 國家化,大量設置優質而平價的日間托育中心,並引入育嬰保險,補貼支付因育嬰假而離開職場的父母親,乃至要求父親分擔更多的家庭與育兒工作等。正是因為這 些公共投入,才讓瑞典在一群人口低成長的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國家中,調適得比美、日、德等更好,而法國的總生育率也由七○年代初的千分之一點五躍升至一點 九。
歐洲能,台灣能不能?恐怕讓人樂觀不起來。我們的公共投資遠遠落後歐洲國家太多,令人憂心的是六、七年級的台灣青年還沒享受到已開發社會的正面效益,如完整的勞動三權保障、符合人道的假期、完善的生育津貼,卻已嚐到後工業化社會的惡果。
低落的勞動保障加上政府對於這些現象的缺乏警覺,讓青年上班族陷入了水深火熱、進退不得的生存危機中。台灣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新鮮人起薪不到兩萬四千元;而下班責任制的氾濫和正常休假的不易,使我們的年平均工時竟達二三一七小時,高居世界第一。
由於就業環境不穩定以及勞動保障的匱乏,青年多半得把工作以外的健康、休閒乃至個人情感需求壓縮至最低,才出現了與「世界最高工時」相互輝映的「全球最低生育率」。
當懷孕生產隱含失去工作的危險、當教育與物價水平超出青年薪資的負荷,年輕人如何期待愛戀開花結果為幸福健康的家庭?當龐大的工作壓力把年輕父母從孩子身邊奪走,又如何期待安親班及電腦遊戲能提供下一代兒童健全的心智成長需求?
因 此,別再用「自由灑脫」來美化年輕人無法生育的夢魘了!短視政府對於勞動保護的棄守與企業剝削的放任,正是剝奪年輕人成家夢想的罪魁禍首。治本之道,惟 有大刀闊斧改革租稅、勸導企業負擔社會責任,用更充分的公共投資和完善的家庭托育政策緩解青年的壓迫感,以集體力量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遠景。否則,任憑弱 肉強食的個人競爭觀念繼續侵蝕社會信任,坐視金權主義戕害民主社會的基礎,健康的社會與幸福家庭都將成為虛幻的願景。